中国智库面临的困境:官方智库缺乏独立性、学院智库与社会脱离、民间智库(转载)
一些官方智库体制内的生存模式,摆脱不了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双重角色,由于其生存发展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影响,怎样提出最科学的研究成果就不一定是其考虑的重点,更多承担了对政策维护和解释功能。大学智库那种象牙塔式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实践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政府本身对自身决策咨询机构和官方智库的信任和依赖,多数大学智库对政府决策部门而言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民间智库完全处于市场之中,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由于作为智库产品主要需求方的政府在思想产品采购上很少甚至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处于政府体制外的民间智库生存空间狭小。与西方成熟的思想市场机制相比,中国智库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民间智库批判手段的不当运用是造成其生存发展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导致其与政府之间缺乏正常通畅的对话交流机制。
在诸多影响下,评论者也对中国智库的一些“拙劣的表现”提出了批评。
财经评论员叶檀:从2007年到2008年的经济运行情况看,学者之前的预测多数是错误的。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的确是研究人员水平差,业务不熟练,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厘清,对基本的经济规律缺乏认知。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还不至于犯这样的错误,我认为是他们对自己的定位错了。研究者提供的应该是对未来经济有依据的科学判断,但是由于我国多数是体制内的研究者,所以研究者的职责在多数情况下就变成了为现有的政策作解释。或者是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预期,完全偏离了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中国的国内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协商,到国外却变成了没人权、没自由、政治不透明;经济政策是经济改革、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到国外也失真为受管制的市场经济、破坏气候和不鼓励竞争;外交政策是睦邻外交,在国外被歪曲为支持失败国家、非洲新殖民者、威胁日本……中国的软实力在智库这种非政府组织方面面对着巨大的亏空。
https://www.rourong.cn/thread-5325797-1-1.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