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声 发表于 2024-10-16 05:55:02

关于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框架的构想

  
  当今之人对能吃上无污染的粮菜果肉蛋,已是无上渴望。虽经世人不懈努力,即便是做得最好的发达国家,有机食品也只能达到百分之十几或二十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无法摆脱对化肥和农药(含激素)的依赖。本人经过十几年对各种绿色农业信息的积累思索,基本完成了可以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框架的构想。现将此框架构想文示于众,希望借此芹策,对农民朋友,农业企业家及有志于此的行政者有所启迪和帮助,实现“行绿色农业,饷洁材饮食”的夙愿。
  一,治理化肥农药污染已成不可缓待之势
  施用化肥与农药是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对人及人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成了令人谈之色变的造害源之一。
  第一,其组织成分多有危害健康的有害物质。化肥中富含硝酸物质,多种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等。农药成分为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砷,有机汞,杀虫脒和基甲酯类以及刺激动植物早熟、快长、膨大、增味、保鲜、耐储的激素类物质。这些无一不是给人类带来病患之源。例如已不鲜见的幼儿童超胖、早熟,即拜其所赐。
  第二,其生产施用过程中会大量流失与残留。我国每年施用化肥约5000万吨,但平均利用率仅为30%—35%左右。农药每年约用100万吨,利用率仅为20%—30%。动植物激素的使用虽有标准要求,但残留超标的情况仍经常发生与存在。如此大量流失和残留的有害物质,不但造成了土地板结,地力下降,重金属富积,益生物群锐减,灾害随治随生,物产量减品低等等,而且最终会通过间接或直接的种种渠道或多或少,避无可避地进入人体之中。
  第三,其降解缓慢形成历久性影响。化肥农药中的有害物质散失污染容易,解除却很难,甚至上百年都解除不了。欧洲某国一大学对262名儿童进行检查,其中17名新生儿体内含有高达16毫克聚氯联苯/千克脂肪。而其罪魁则是已被欧共体禁用了30年的有机氯。在我国,20多年前就停用的DDT,也在人的血液和乳汁中检测了出来。这种持久性的影响,简直就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
  第四,其长期大量施用已成积患。人类施用化肥农药已逾百年。我国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算,高强度使用化肥农药也达三十多年。长期大量接触和食用含有化肥农药残留有害物质的食物,除经常引发骤然性病害外,也必然会形成在体内的积淀。这些积淀的有害物质,或因续积过多而致病,或因某种物质(如医用药物)的再介入而诱发与新合成病。这些积藏体内的害物不易被觉知,但却是巨大的潜在威胁。它不仅会使当代人受到难以预知的病害,更会危及后代人的健康安全,甚至侵伤或变异人类基因。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已被世界多家研究机构纷纷证实了的危险指向。
  第五,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登峰造极。化肥农药流失后,伙同工业、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污物一并流散挥渗于空气、水系、土地和附着物(靶标物及波及物)之中,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更恶化了人存环境。现实中无论是频发的、多发的和偶发的,数以以百千计的恶患怪疾,几乎都可以从环境污染中找到诱因。“除偏远地区外,几无一块净土,无一掬净水,无一口净气”的形容说的也许过分,但却是人们对环境危及的共同感认。
  第六,其涉及日常生活至深,令人难再安“食”若素。那车西瓜怎么个个都有裂纹?这瓶香油的味道怎么那么淡?那回买的小米怎么没有软糯口感还煮不烂?这袋面粉怎么就是不能发酵?储藏室的茄子怎么比刚买来时粗大了许多?实验室里养的潮虫幼崽怎么在用洗菜水加湿后竟死了一半?鸡蛋的外壳怎么这么薄?煮熟的肉怎么没有那么香?如此等等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总让人立即联想到化肥农药激素的残留,让人心惊肉跳地担心着健康安全。饮食天天,哪个能避;污染再再,谁人不怕。这种对食材不洁的忧惧与无奈,已成了压在人们心头上的沉重的精神包袱。
  事物发展的众多规律中有一个规律叫做“量变引起质变”。化肥农药的施用已经超量了,其有害物质在环境和人体内的富集累淀也大量了。再照此发展下去,一旦超过了人类与环境对化肥农药污染的承受度,好事就会变成坏事,难以估量的祸患灾难,就会像无约而至的恶客,莅临人们的厅堂了。所以,摆脱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应该是当今人类未雨绸缪,时不我待的大事。                        
  二.有望可以生产足够多的农家肥以基本取代化肥
  人类对肥料的使用已经走过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近代以前的几千年,人们施入田间的主要是人畜粪便、草木灰及植物茎叶堆沤的绿肥等,其中尤以人猪粪便为最。“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是自古就明了的道理。于是多养家畜(主要是猪)便成了获取更多农家肥的唯一途径。但是那时的粮食产量很低,各种作物平均亩产最好不过四百斤左右。供人食用尚且勉强,何来更多的余粮养猪养畜。所以“人畜(猪)争粮”这个矛盾,成了现代社会以前人们难以获取大量肥料,从而实现农业增产的主要瓶颈。
  140年前,科学家们发现并确定了氮磷钾等元素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1842年英国人首建过磷酸钙化肥厂。自此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们逐渐广推化肥的生产与使用,粮食产量也开始大幅提升。由此,世界进入了对肥料使用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即化肥时代。我国引进化肥始于1909年。但1950年前,其产量极低,年产仅约2万吨。此后我国加大了对化肥的进口及对其技术的引进消化,到了1957年我国对化肥的施用量达到了37.3万吨。特别是在70年代中期(约1974年)斥巨资引进大批大型化肥生产设备,為化肥增施和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980年间,施用化肥量已由1978年的884万吨骤升到1269.4万吨。截至目前我国已是世界化肥生产第一大国,年产化肥6000万吨左右。
  化肥促进粮食高产,满足了人口增加的需求。但随之副作用的加剧,人们开始发出了:我们是不是在“饮鸩止渴”的疑问。利害相权当趋利,更何况化肥不是不可以替代的唯一选择。有研究表明,5倍量的农家肥足可抵一成的化肥效力。而且现实中有些地方已经实施了以农家肥为主的“绿色粮菜”工程,并以卓越的实效证明了无化肥的农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消减或停止化肥使用的条件,加快进入对肥料使用的第三个历史阶段——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新的用肥时代。                           
  怎样才能克服“人畜争粮”这一矛盾,生产足够量的农家肥以基本替代化肥呢?
  (一).改变传统的“以粮养畜”和现行的,不够环保的,用“全价配合饲料”养畜的方法,开辟 “以禽养畜”的新路子。鸡是人们主养的家禽。鸡的消化道短,它的粪便仍富含营养,完全可以做为猪的主粮。一只鸡平均每天可产约3两粪便,100只鸡就是30斤粪便。一头猪平均每天要吃约6斤食物。一百只鸡的粪便,足可以在少量消费粮食的前提下一次饲养5头猪了。这5头猪一年约产6000斤粪便(理论估算),足够上5亩多地的了。那么鸡就不吃粮食吗。如按一只鸡一天纯吃2两粮食算,一百只鸡一年要吃6000多斤,这是不可以的。那怎麽办?养虫子,“以虫养鸡”。如蝇蛆、黄粉虫、潮虫、蚯蚓、蚂蚱、蜗牛等等,消杀后都可以喂鸡。虫这类的高蛋白饲料多了,就可以减少粮食的投入,更多地添加适于鸡吃的粗饲料如草粉等等,这就大大降低了养鸡的成本,确保了“以虫草养鸡,以鸡粪养猪(吃虫鸡粪营养更高),以猪粪养地”的生态格局形成。
  (二).充分利用农村第一能源工厂——沼气池。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提倡沼气池的应用。近些年来,推广的范围更广。但很多地方的农户终因充填物不足和配合饲料中有不利于猪粪发酵的物质等原因,造成产气量小而夭折。采用上述养殖框架的同时,应建造“两段式沼气池”。第一段沼气池主要收集人、鸡粪便,经过充分发酵后取出做猪饲料。第一段沼气池与第二段沼气池用位于第一段沼气池取料料面水平线上的通道相连通,以便多余料液流入用于猪粪发酵的第二段沼气池(沼气池的建造与利用要科学完善,本文不赘述),与猪粪共成沼气肥。鸡猪的饲养数量增大了,沼气池的充填物充足了,就可以提供数量可观的农家肥了。同时,随着产气量的增大,沼气的使用价值就会充分实现,如照明、做饭、供暖、发电等等。
  (三).沼气池的使用不该是农村的专利,城市更有其发挥作用的平台。那就是改变传统的楼居中洗漱便溺同室的建构,把洗浴室与厕所分开设造(含农村建楼)。同时,另外单独建造只用排泄人粪尿的下水道,借此把以亿计的人的粪便收集起来,通过特大型沼气池和更科学的方法发酵、加工,造出以人的粪便为主的农家肥和饲料。而且偌大产量的沼气,当是可观的新的绿色能源。现在已有些企业已经利用这一方法减少附产物污染,并创造出不错的收益。如果能依本文提示,全世界都来把城市人的粪便收集造肥,那将是每天百万吨农家肥的宏大产量。此举无论于减少污染还是开发新能源,其功都莫大焉,用以申请诺贝尔奖也不为过。
  (四).我国每年由各类型专业养殖企业产生的禽畜粪便多达九亿吨左右,能回收利用的仅约60%。特别是许多小微型养殖企业,基本是弃而废之。如此不但浪费了资源,也造成了污染。应该引导他们最低采取沼气池产能造肥的举措,把这些原本废弃的禽畜粪便在充分利用中再造成肥,从而为农家肥的增量再开一源。
  通过上述四条措施,获得足够量的农家肥已不成问题。如此一来,根绝化肥和饲料添加剂的污染危害,便成指日可待。                                    
  三.倡行防治农业生物灾害的无公害举措,用以替代“以药治虫”的传统手段
  农业生物灾害,主要是指“虫、病、草、鼠”这四大危害。能经常关系粮棉瓜果菜丰歉质度的尤以虫害为最。虫害一旦发生,往往来势迅猛,波及面广,历时较久,危害度烈。例如2012年8月,我国东北、华北突爆大规模粘虫灾害,半月之内,近千万亩玉米和水稻被盖地而生的粘虫啃食的几乎杆光穗秃,有些区域几成绝收。面对几乎年年都会发生的虫害,人们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就是喷洒农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人工合成的农药多达500多种。主要分为灭虫、灭鼠、灭草、杀菌和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等类型。其中以灭虫剂品种最多,用量最大,每年因之而发生的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的病患死亡事件也最多。
  天下万物无不相生相克。以农业害物之害物治害,就是最好的途径。此法说白了就是用危害农业生物的天敌防治有害生物。这不是天方夜谭。早在晋代《南方草木状》一书中就记载了用虫防治柑橘虫害的实例。明代陈经纶也发明了以鸭子治蝗虫的方法。到了现今,许多有为之士创造出了更宽泛、更科学、更系统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捕食性生物防治技术,寄生性生物防治技术,病原微生物防治技术,作物抗生性防治技术,耕作防治技术,性信息索防治技术,声频器械防治技术,光谱器械防治技术,无毒和低微毒农药防治技术等等都已践行见效。这些现代较为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的出现与逐渐成熟,使我们看到了无公害防治生物灾害的曙光。
  方法虽然有了很多,但却存在着许多先天性不足:
  (一),技术使用局促性。某项无公害防治技术的使用,尚仅限于技术持有者影响力可及之地域或农业企业,还做不到大面积的推广,只能是局地受益。
  (二),技术使用单一性。生物防治技术虽已很多,但都处于分散孤立,单打独斗的使用状态,不能优势互补,综合利用,综合防治。
  (三),技术使用滞后性。农业生物灾害极具潜伏、突发、速扩、流转等特性,当以“预防为主,杀灭为辅”的方针为宜。但囿于诸多因素,在这方面具有前瞻性的举措远远不够,致使生防工作长期停留在“虫来药挡”的水平。这也是“察觉之时,几已成灾”的状况频频出现的根本原因。当灾害已成时再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灭杀技术,已成滞后行动,收效必然大打折扣。
  (四),技术掌握保守性。生物防治技术大多以专利态为个人持有。由于利益关系,一般不会公开传授与共享。特别是对于不具购用能力的个体农户,很难用上这些技术。这是实现全局性生物防治的短板。
  (五),技术效果受限性。目前土地的经营模式仍以个体分散型为主。无论户域或村域,在财力、劳力、智力等方面,都缺少对生物防治技术的承施能力,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生物防治的广泛协同应用和防治效果。
  (六),技术升华乏力性。有相当多的生物防治技术是靠个人多年冥思苦索,反复研践才得以成型的(此间不乏因无助而夭折者)。能够成型已属不易,得以实施也非风顺,欲臻完善往往力有不逮。这是“生防事业”不能快速完美发展的一个障碍。
  (七),技术不备公信性。“生防事业”发展虽已经年,但还未见科学的衡量标准和高层的权威的有针对性地评估。于是这些生物防治技术只能处于自然发展,优劣自知的状态,不能广为公知公信公用。
  现实中的这些问题的,极大地影响着生物防治的效率和效果,使其难以发展到足以替代农药的程度。
  四.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无微化肥农药农业时代的快速到来
  首先,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绿色农业领导机构。如此就能把全国无论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已经成型的和尚在研践的等等所有 “绿农元素”,全部汇聚于生态农业的大旗之下,便于概览态势、肯定已成、克弃不足、整合力量、 明向发展、统筹布局、有效举措,快速推进生态环保农业生产框架的形成。例如有关农业生物灾害的预测问题,这是生物防治的重要基础之一。有的地方虽然创建了这个系统,但仅是小面积区域性的,对大周边灾害生物的变化态势就不甚了了。一旦几千里外有了灾害,对其是否移来,就难以预知,只能被动地防了。有了这样的领导机构,就可以建立全国性的预测系统,及时准确的发现虫害的萌源和初发地,迅及调动资源予以就地扑杀和建立阻杀带,实现快速有效地治灭和防发防延。
  其次,建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实现全国性的生态环保农业生产框架,一定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深化科研要资金,技术推广要资金,配置机构要资金,物质保障要资金,宣传引导要资金,典型支持要资金等等。这种规模大,政务(或业务)新的特点决定了其必有大资金支持才行。资金来源有三,一是行政拨给,二是社会筹集,三是经营创收。尤以前二者为主。这是由该事业主旨的公益性决定的。在社会筹集方面,发行“绿农彩票”不失为有效选项,因为它有极强的民意基础,极能成功。
  再次,进行强有力的广泛的宣传教育。我曾与多位农民朋友谈及这个构想,他们都说很好,但却无人肯实地去做。原因是在长期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化物助耕”的过程中,农民及管理者都尝到了由此带来的高产、省工、省力、省事等甜头,已不屑再去改变受益已久的生产模式。“聪明”的农民除了“自给自足”地生产些绿色产品外,其余农产品则在“只要不至于烧死作物就行”的“施药原则”下和最“省事”的耕作方式下生产出来,并全都供给了社会。农民中这种历久而成的对旧有生产方式过于依赖不愿变革的憜改性,对新事物患得患失怕担风险的保守性,多顾自己少管全局的狭隘性,是推行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的重要思想障碍。只有把“非绿农业”广泛严重的危害性宣示透彻,使农民意识到自己也是被其危害与威胁的对象,才能把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第四,国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与引导。对于愿意并积极按全生态农业框架进行生产的农企和个体农户要给与相应的政策支持。如生态资金支持政策,生态物资贴购政策,流通费用减免政策,科技帮教政策,产品认证市场准入政策,认证产品阶段性的价格鼓励政策等等。
  第五,纳入涉农政务关注要点。各级涉农政务部门及领导,要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关乎民族健康生存发展的大事。要把它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纳入行政议程,切实规划,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助力生态农业格局有序有效扎实快速的形成。
  第六,广泛吸纳专业人员组成技术扶持网。对生态环保农业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广泛的个体农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组织起一支深植于农村基层的技术指导队伍,针对农户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与困难,耳提面授,把手相教,使农民都成为习惯于生态环保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队伍可由三方面人员组成:一是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具有相关技能的志愿人员,三是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绩效优秀的农民。
  第七,激励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机械器具。生态农业不应该是简单的回归原始,何况农民早已厌烦了繁重低效的农业劳作。因此必须开发研制适应于生态环保农业生产的,适应于个体农户操用的相关机械器具。例如如何让农民省时省力地完成有机肥的施撒,就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还有如开发可以取代水泥砖块的,价廉安全实用的沼气池安装构件及与其配套的器具等等。
  第八,允许并鼓励土地向连片联耕方向流转。小而零散的土地使用方法,不利于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彻底的推广落实。就拿农业生物灾害的防治来说,如果已预测出某地域在某个时段会发生某种虫灾,这个地域就可以预先进行全域性预防。但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分散,势必会出现有能力者设防,无能力者不防的参差局面,而无防地块就成了虫害的滋生地。这样不但加大了防灾成本,还会导致预防效果的不佳或失败。这一点是全面实现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的基础,但需要循循渐进。
  此八项措施未必完善与妥帖,只是建议与参考。但政府与民间两个积极性结合起来,我们的目标就会在较短的时期内得以实现。                                 
  五,以发展全生态环保农业为契机,开源创新,建设新农村
  在我国,土炕为铺,土地为堂,薪柴为炊,凿井为饮,火盆火炉取暖,大便小便露天,终年不浴少浴,土石砖瓦建房,男女老幼同室等相对落后的习俗已传延几千载。近些年虽有改善进步,但囿于经济物质条件和视野不阔等因素,农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仍然没能得到普遍的大幅度的提升。在很多农民的心目中,仍然把过上城市人的生活视为追求的目标,所以纷纷进城打工。甚至从事比之务农更苦累脏险,比之农村吃住生活更差的劳务也在所不惜。殊不知提升自家的机遇正当此时,一展才华的舞台家乡就是。人们对绿农产品的渴求就是农民的商业机遇,自家的土地和庭院就是获取财富的创业基地。
  有条件(主要是人力)的个体农户,大可趁“非绿农产品”还在充斥市场的时候,抢先通过“养虫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养地”这种至少无化肥的生产方式,为城里人提供基本绿色的肉蛋粮菜果。此种产品售价即便略高,人们还是会热购的。这样的农户,年收入十万八万绝不成问题。而进城的农工们,又有几成年薪可达十万八万?有了这样的收入,就可以创造出“如厕不出屋,沐浴成常事,沼气替薪柴,厅堂铺地板,睡卧用软床,御寒用暖气,饮食真滋味,青山绿水伴”的远胜于城里人那种“水泥‘森林’包围,沥青地面烘烤,汽车尾气熏呛,下水窨井喷臭,出行车赛路堵,日日都得花钱”的优质生活了。
  对于条件不足,人力物力缺乏的农户,可以效法当年“互助组”的模式,几家联合起来,合作共赢。
  最佳的方式莫过于实行一村或几村土地的联合经营了。在这样的的村域,就可以劳力分工,腾出人手去搞小中型工厂化的养虫业、养鸡业、养猪业、饲料加工业、肥料加工业、粮油菜果肉加工业、绿农产品供销业、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再加工业等等。还可以针对当地土壤天候的实际,建立测土施肥测害防灾的专业工作室和天敌繁养储备基地。这样的村子便成了农工商多业并举的新农村。
  在这样的村域里,农民们可以移户并村,改变几千年来村落农舍布局多是分散凌乱的状态,重新聚居于合理规建,条件优越的楼院社区。如此既方便了管理,又可节约出许多房基地再做耕田。
  在这样的村域里,农民们在把楼居的厕所与洗浴室分开的同时,还可以改变楼顶或起脊挂瓦,或水泥平顶的通常做法,在确保防渗的前提下,在楼顶装屯至少半米厚的土层,把楼顶也造成可用之地(城市也可照办)。全国若广行并民居,造“楼田”,必可新增百万亩以上的土地资源。
  在这样的村域里,能实行统一的供水、供气(沼气)、供电等,让农民过上与城市人一般无二的生活,彻底告别土井、土炕、土屋地、土厕所等落伍习俗,从而使旧式的农村变成了新城镇。
  在这样的村域里,养殖业实现了大规模化,沼气也得以大量产出。除了提供充足的生活生产用气外,还可以有足够的沼气用于发电,从而使沼气这一农村第一能源的作用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这样的村域里,农民们更有能力进军太阳能风能领域,拓宽能源之源。除了在生活生产之中广泛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外,还可以把太阳能电池板组装于楼沿墙面等可用空间,获取可观的太阳能电力。还可以于住宅楼顶、野外山头等可借风力之地广树风车,获取风能电力。有了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三者联成的村域发电基地,就基本解决了自己的生活生产用电。除了降低生产生活的成本外,多余电量还可卖给国家而获益。
  在这样的村域里,有了能力的农民们,还可以发扬沙石峪人“万里千担一亩的精神”,拉来城里建楼开矿丢弃的好土,或把本地山石裸露的低丘高岭,劈沟填土,造成梯田;或在沙碱滩地,遍挖(也可高筑)米深方池,铺垫防渗布,再回填好土,从而变荒地成良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极度缺少土地的沙石峪村民,有过许多改天换地的辉煌业绩。走了万里路,挑来千担土,造了一亩良田便是事迹之一)。
  在这样的村域里(个户也可),雨水也可以得到充分的收集与利用。“甘霖忍看泊泊去,汇作浊流或成灾”。说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对降雨的爱恨与无奈。现今在极度缺水的西北,人们开始用水窖收集雨水以缓干旱之急。其实凡是用水不足的地方包括城市,都应该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做到降水不出庭院,不出社区,不出城区,统统收集起来。或用于生产,或用于生活。如此既能增加可用之水,又可减弱因其流失而造成的危害。在较为干旱的北方,还可于田野山林之中科学地广置“缓渗浅井”,使之把收拢来的降水缓慢释渗,以期达到延长滋润土地植被时间之目的。再可以于雨水汇聚之处和流径,合理预置数十上百个适当口径大深度的“渗水井”,层层截流,导水渗于地下,以收补充地下水源,缓解地表沉降之效。对雨水的收控与利用,既能加强水土保持,又可减少其对江河的注入,于减轻水患也有好处。
  在这样的村域里,生产资料合理调用,农业机具广泛应用,先进种养技术尽情采纳,融入全国产销信息平台,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资源得以充分挖掘,产品销售顺畅,农户合作共赢,利益冲突减少,民风民俗会大大升华。尤其是不但农民的生活实现了社区化市民化,还可以使农民就地找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减少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并且使农民从业更有可农可工可商等遂心选择的余地,如此岂不完成了由“旧三农”向“新三农”的完美蜕变。
  总之,这种主要以自然资源为驱动成本,且少有化学污染贻害的农业生产方式,既为“全生态环保农业”。它最主要的特征有二,一是农业生产不再依赖化学物质为主要帮手,各种可用的自然资源都成为农产品优质高产的根本动力。二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农产品生产消费中有害物质的存在与副作用,确保人及人存环境不再受此类污染的积害。这一生产方式的形成,不仅会带来饮食物质文明的进步,更会收到身心健康社会精神方面的进步。此举是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需要,是全人类社会的需要。其意义之大,无可评估。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开创出一个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的新时代。                           
  QQ号 516687994 联系作者
   
   
   
   
   
   
   http://www.lifang521.com/xlrd/645213.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框架的构想